新闻资讯



简述中国钢材贸易行业形成及发展历史

时间:2019-06-20     作者 :管理员

回顾我国钢材贸易行业形成及企业发展历程,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:

第一阶段,二十世纪80~90年代的形成与发展初期。该阶段为计划经济解体,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时期。钢铁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之后,一批地方物资供应单位通过股改、部门分离成立了最初从事钢材贸易的企业。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,钢材的相对短缺,以及社会需求量的不断提高,钢材供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,形成了较强的卖方市场,钢铁生产企业在钢材上下游行业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,而钢贸企业的规模较小,对钢厂的依赖程度较高,与钢厂的合作关系往往决定了钢贸企业的业务规模及运营稳定性。

第二阶段,金融危机前的快速成长期。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是,一方面,从供给来看,我国钢材生产量大幅增长,2000~2008年,我国钢材产量由1.3亿吨增至5.8亿吨,复合增长率超过20%,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产钢国家;另一方面,从需求来看,1998~2004年,中国连续7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同时2003年房地产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,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,2002~2007年,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钢材销售量增长率均在20%以上。期间钢材价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,钢材市场基本呈现供需平衡的局面,且由于贸易量的大幅增长,这一阶段,部分大型国有钢材贸易企业利用其资金、渠道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了覆盖核心区域乃至全国的经销网络;同时,民营钢贸企业的规模也得以快速扩张,结合自身灵活性好、客户资源分散的特点,进行品种专业化经营,与大型钢贸企业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错位经营竞争,民营钢贸商的整体实力快速壮大。

第三阶段,2008年至今的转型期。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,钢材价格从5,000多元每吨暴跌至2009年3月份的3,000多元每吨,成为钢贸行业的第一个危机期。在此期间部分小型钢贸商资金链断裂,经营难以为继从而退出钢贸行业,但随着“4万亿”经济刺激计划的及时实施,钢贸行业受到的影响得以较快缓解,且在后来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的快速增长,以及天量信贷资金的扶持下,生存下来的钢贸商业务规模及利润水平快速恢复。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以及较低的进入门槛,使得更多的经营者进入钢贸行业,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。钢材作为大宗生产资料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敏感性很高,2011年四季度以来,作为钢材需求最大的房地产、基建、汽车等下游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需求下滑或增速放缓,但与此同时我国钢材产量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2011年首次突破8亿吨,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拉大,钢材价格自此一路震荡下行。同时,2011年以来,钢贸行业的持续亏损使得银行收紧了对钢贸商的支持力度,部分银行甚至“只收不贷”,钢贸行业的外部融资环境严重恶化,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均大幅上升,行业利润水平下降,整个行业面临竞争更加激烈,企业开始出现明显分化,行业再次进入危机期,面临很大的转型调整压力。